桂冠獎精選
2013年文章
2014年文章-1
2015專題入選文章
2014年文章-2
2015年文章
2016年文章
2017年文章
2018年文章
2019年文章
2020年文章
2021年文章
2022年文章
2023年文章
首頁 > 熱門文章 >
茶葉真假辨識術 熱門指數 : 1594
作者: IdaWang
中文名稱: 茶葉真假辨識術   | 第二版 | 第一版 |
關鍵字: 指紋圖譜,產地判別,茶葉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對於愛喝茶的我而言,這真是不變的真理!隨著國際貿易的流通與運輸技術的提升,現在想要吃到異國的生鮮蔬果或特產真是易如反掌,只要走到路口的大賣場,就能買到菲律賓的火山鳳梨、加拿大的藍莓或日本的洋香瓜,只需要多負擔一點點的運費就能嚐到世界各地的美味,多美好?台灣的茶葉由於品質好、香氣細緻,同樣也是享譽國際——早在一百多年前,東方美人茶就已經跨越海洋被送到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面前,從此成為貿易商人眼中的極品,如今有許多中國遊客來到台灣,常常要到知名的茶葉產區,掃上一輪高山烏龍才甘心。不僅外國人熱愛台灣茶,台灣人愛喝茶更是無庸置疑,除了開在每條巷口的手搖飲料店之外,更有許多人會在家中備上全套茶具,每天不沖上一壺就渾身不舒服,可見台灣茶無論是在海內外市場,都是非常重要的農產品,但根據台灣製茶公會的統計,台灣現在一年生產的原茶產量頂多一萬五千噸,而每年的內外銷市場卻有四萬五千噸的需求量。隨著近年來土地及人力成本高漲,茶園主與採茶工日漸凋零、許多茶園逐漸荒廢,要再增加本地產茶葉已很困難,為了填補這個落差,進口茶葉已經是必然的結果,更早已是事實。

好茶,請配合臨檢!
既然進口茶已是勢不可擋的趨勢,那麼只要標示清楚,能確保食品安全規範,讓大家都能享受平價的飲茶也是好事一樁。偏偏有些商人為了貪圖台茶與進口茶之間的價差,竟將便宜的進口茶與台式烏龍混拼後牟取暴利,干擾台茶市場,更糟的是有部分混茶品質優劣不一,打壞台茶招牌,導致許多誠實的茶商蒙受損失。為了維護誠實茶商與消費者的權益,建立一個有效的產區標示制度便勢在必行,類似的制度在世界上早已被推行許久,最有名的就是法國葡萄酒的AOP制度(Appelation d'Origine Protegee,中譯:法定產區葡萄酒,自2009年起取代原本的原產地命名控制制度[AOC:Appelation d'Origine Controlee]),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些認證制度並引進更為精確的科學鑑定方式如指紋圖譜技術輔助鑑定,好揪出那些令人惱怒的冒牌貨。

茶葉的指紋?
所謂的⌈指紋圖譜⌋並不是真的要拿茶樹來蓋手印,而是指利用生物個體或群體間的特徵差異來區分不同的個體、品種,這個技術甚至可以拿來鑑別中藥材的真偽。就像是觀察人類的手紋後,我們可以發現在手掌或單隻手指的不同位置,有著稱為介在線、棒線及分歧線等等的不同特徵點,由於每個人手紋線的分布是隨機的,只要多比對數個特徵點,就可以將手印的主人指認出來。

雖然茶樹沒有手指,每棵茶樹在人類眼裡看起來又那麼相似,但只要不是藉由無性生殖方式產生的茶樹,就會擁有不一樣的遺傳基因組合。因此我們就能利用每種茶樹特有的基因片段作為特徵點,用以鑑別不一樣的茶樹,這樣的鑑別方法就稱之為DNA指紋圖譜技術。舉例來說,假設已經知道A、B、C三種茶樹的遺傳組合(如圖),現在有一包不明來源的茶葉,利用DNA指紋圖譜技術分析後發現出現A、C品種特有的特徵片段,那麼就可以判斷這包茶葉是由A品種與C品種茶葉混合而來,令混茶無所遁形。
藉由DNA指紋圖譜技術分析後發現分析結果有出現A、C品種特有的特徵片段,那麼就可以判斷這包茶葉是由A品種與C品種茶葉混合而來,令混茶無所遁形。
  然而,這樣的鑑別方法並無法運用在同樣品種的植物上。例如台灣最常用來製成烏龍茶的青心烏龍品種,由於品質優良,並常被製成台灣烏龍、包種茶及東方美人茶等知名好茶,這些茶種早就被台商攜帶到越南、印尼及泰國等擁有便宜人工的地區另闢茶園,由於茶種來源相同,DNA指紋圖譜技術此時便無用武之地。

想模仿?請把整個山頭搬過去
針對相同來源的作物,聰明的科學家另有好點子來判斷他們。雖然茶種容易攜帶到異地生長,但它的生長過程卻不免要受環境差異影響,而產區環境則是很難複製的,如海拔、溫濕度、風場、土壤肥度與微量元素成分,甚至茶樹旁的生物相都會與茶樹本身產生互動,使茶樹表現出不一樣的生理反應。例如將同樣品種的茶樹種在阿里山上與越南的林同省丘陵地,由於阿里山上平均溫度低於丘陵,生長在阿里山上的茶樹就必須產生比較多的抗凍蛋白來抵擋阿里山上的低溫; 如此一來,只要能夠利用蛋白質體學技術,將抗凍蛋白作為特徵點,分析兩者之間所產生蛋白質的差異,就能將混雜了越南茶的混茶區別出來。即使刻意跑到類似氣候的環境來從事生產,但越南生產地上所有的病害蟲、土壤組成也不可能和阿里山完全相似,只要綜合多種特徵點的鑑別結果,就能相當準確地將不同來源的茶葉產區區分開。除了利用蛋白質以外,微量元素及礦物質的化學分析也常被應用來鑑定產地,甚至可使用在中草藥的真偽鑑定上。

不過,雖然我們現在已經有了有效檢驗混茶的技術,但要實際應用到產業上卻還有一小段路要走,這是由於依照目前的技術要進行一次檢驗實際上相當費時,也需要投注不少金錢與人力。目前在世界上使用這套技術最成熟的國家大概就是日本了,一篇日本學者在2000年發表的文章顯示,只要利用九種礦物元素含量作為特徵點進行指紋圖譜分析,就可將產自於日本北陸、東北及關東的越光米區分開來,而且這套方法也已經應用於日本專業農的農產品誠實標示制度(類似於台灣的產銷履歷制度)!由此可知,這套方法確實具有發展的必要與潛力,而且我們有必要急起直追,趕上其他國家的腳步,研發更有效率的檢驗方法,讓台灣的農產品在世界上更具鑑別度才行。
  圖:自行繪製

參考文獻:
Fernandez-Caceres PL, Martin MJ, Pablos F., and Gonzlez A. G. 2001. Differentiation of tea (Camelia sinensis) varieties and their geographicalorigin according to their metal content. J Agric. Food Chem. 49:4775–4779.

Yasui, A., and Shindoh, K. 2000. Determination of the geographic origin of brown-rice with trace-element composition. Bunseki Kagaku 49:405-410.
老師文章總評: 和台灣產業密切相關的科普文,流暢易讀。  
建議項目: 接受  
 
線上留言版
Copyright ©2013 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 版權所有 │ 地址:40453 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 電話:04-23226940#232 │ 傳真:04-23266824 │ 隱私權宣告
建議使用I.E.6.0或Firefox1.0 以上1024x768 Pixels 解析度瀏覽本網站 | E-mail:foundation@mail.nmns.edu.tw | 瀏覽人數 : 301040